有關專家就《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4年)》答記者問
時間:2025-08-01 08:23 來源:農業農村部 原文:
水生生物資源總體恢復向好,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有關專家就《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4年)》答記者問
本網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4年)》(以下簡稱《公報》)。為科學解讀長江禁漁后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恢復成效,有關專家就水生生物恢復總體情況、赤水河保護情況、中華鱘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現狀等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問:《公報》顯示,水生生物資源呈恢復向好態勢,物種多樣性水平穩步回升,請介紹下總體情況?
答:2021—2024年,長江流域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種類數比禁漁前(2017—2020年)增加36種。其中2024年監測到230種,包括重點保護物種15種、經濟魚類43種、其他魚類172種。重點保護物種方面,長江江豚分布范圍呈現進一步擴散趨勢,斑塊分布狀況趨于緩解,部分重點保護物種數量上升,新監測到長鰭吻鮈、紅唇薄鰍等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近30年來首次監測到胭脂魚自然繁殖。經濟魚類方面,四大家魚、刀鱭等資源逐步恢復,長江中游監利斷面四大家魚卵苗資源量是禁漁前2020年的6.2倍,長江口監測到的刀鱭資源是禁漁前2020年的9.5倍。首次在宜昌和監利江段發現一定規模的鳤產卵場、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監測到鰻鱺。水生生物多樣性方面,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穩中有升,相比禁漁前的“無魚”等級,長江干流、鄱陽湖提升2個等級為“較差”,洞庭湖提升3個等級首次達到“一般”,赤水河連續3年(2022—2024年)為“良”(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無魚”6個等級)。
問:從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和新發現鰻鱺等情況來看,赤水河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請問赤水河主要開展了哪些保護措施,魚類資源恢復狀況如何?
答:赤水河是唯一一條干流沒有修建電站、仍然保持著自然流通的長江一級支流,同時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被譽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最后庇護所”,對于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2017年開始率先實施全面禁漁以來,赤水河不同江段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穩步提升,整體資源量明顯增加。2021—2024年,赤水河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117種。單位資源量為1.3千克,比2023年上升18.2%。部分珍稀魚類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長江鱘放流個體監測數量從2023年的110尾增至2024年的399尾,時隔20余年首次監測到鰻鱺。珍稀特有魚類物種數和資源量維持在較高水平,赤水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連續3年穩定在“良”等級。
近年來,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系列保護工作。一是加強土著魚類保種和放流,農業農村部指導貴州、四川、云南建立土著魚類良種繁育場,突破裂腹魚、斑鳠、鱸鯉、云南光唇魚等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技術,持續開展增殖放流,“十四五”期間,赤水河流域三省共放流珍稀土著魚類663萬尾,有效補充土著魚類野外種群資源。二是開展珍稀物種救護,在赤水河干流開展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通過局部水域生境改造,成功監測到人工放流長江鱘產卵行為并孵化出苗。三是實施干支流連通修復工程,加大對支流小水電無序開發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清理整改,截至2024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373座小水電共退出342座,357座電站攔河壩共拆除300座,基本恢復了銅車河、白沙河、古藺河和大同河等一級支流自然連通,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珍稀魚類重新進入支流攝食繁殖,不同區域的魚類物種數量和資源量均明顯增加。
問:有媒體報道,部分水域出現魚類大量聚集,顯得“魚多了”;同時,《公報》反映當前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仍然處于低位,如何理解這種情況?
答:媒體反映局部水域出現魚類聚集現象。經過觀察研究,所謂的“魚多了”僅是局部水域的特定現象,不能代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已恢復。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閘壩、河灣、河口等水域,一些魚類因洄游、索餌、繁殖、水文條件吸引等習性驅動,在特定時間會出現應激性聚集,禁漁前也有類似的情況。二是在少數封閉型湖泊水庫,前期增殖放流或洪水導致養殖逃逸的“四大家魚”禁捕后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個體規格增大,顯得“魚多了”,但它們無法在湖庫等靜水環境中自然繁殖,不會無序擴展。三是長期投喂引發“馴化效應”,無捕撈威脅環境下,人們長期在局部水域投喂形成穩定食物源,野生魚對人類活動警惕性降低,長期駐留岸邊覓食導致魚類大量聚集。長江天然水域的魚類資源和多樣性仍在緩慢恢復階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仍然處于“較差”等級。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瀕危旗艦物種保護恢復速度緩慢,還有相當一部分土著魚保護的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盡管我們禁漁以來新增監測到36種土著魚類,但是歷史上曾經分布的443種魚類中,還有99種沒有被監測到,多樣性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
從生物機理看,水域捕撈壓力消除后,一些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低營養級魚類資源首先較快恢復、個體規格增大,通過食物鏈為較高營養級魚類、鳥類提供食物,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此后,不同營養級魚類開始此消彼長、波動式調整,種群和群落結構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優化,最終達到生物多樣性水平更高、群落結構更穩定的新平衡狀態,所以不用擔心“魚多了”。青海湖禁漁實踐也充分證明,魚類資源恢復是個長期的過程。青海湖自2001年開始全面禁漁,至今已24年,但是魚類資源恢復還是比較緩慢,僅達到歷史記錄的1/3,目前仍需全面禁漁。
問:《公報》顯示,長江珍稀瀕危物種狀況有喜有憂,請介紹下針對長江三大旗艦物種長江江豚、中華鱘、長江鱘已采取的主要保護措施,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建議?
答: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是長江的旗艦性物種,也是反映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農業農村部持續落實拯救行動計劃,取得一定成效。今年已放流97萬尾中華鱘,根據監測結果推算,其中361尾超聲波標志的個體已有超過60%降河到達長江口,在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多處海域監測到中華鱘分布,野外資源補充成效顯著。長江江豚局部水域分布范圍呈現進一步擴散趨勢,斑塊分布狀況趨于緩解,種群數量呈現出持續穩定的態勢。在長江干流和赤水河干流實施長江鱘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成功監測到繁殖,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邁出關鍵一步。
當前,攔河筑壩、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類活動影響仍然存在,疊加極端氣候、低枯水位等因素,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恢復緩慢,物種生存危機遠未解除。中華鱘已連續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2024年到達葛洲壩下的成魚數量僅為10尾;野外監測到的長江鱘均為人工放流個體;人類活動導致長江江豚死亡偶有發生,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為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需優化升級珍稀物種拯救行動計劃,加大拯救行動措施力度。持續擴大中華鱘人工保種和增殖放流規模,開展中華鱘“江—海—江”仿生活史接力保種。會同交通運輸部加快推進長江江豚重要棲息水域限航限速,加強極端氣候下受困個體應急救護,組織相關省份及時排查清理水下殘存網片、魚線、錨鉤等潛在威脅物,減少長江江豚野外種群非正常死亡。深入推進長江鱘產卵場修復和自然繁殖試驗,推進恢復種群自我維持能力。
問:中華鱘已連續放流多年,目前野外種群仍然處于瀕危狀況。請結合國外鱘魚放流成功經驗,介紹下中華鱘增殖放流有關考慮?
答:中華鱘是當前長江中保護難度最大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其資源恢復難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繁殖要求苛刻,中華鱘對產卵場的水溫、流速、地形、底質等條件要求高,需要加快推進產卵場修復改良措施;二是生命周期復雜,中華鱘性成熟晚(雌魚平均18齡才能性成熟)、繁殖周期長(雌魚每4年繁殖一次,一生繁殖5次左右)、洄游路線長(葛洲壩截流前在長江洄游距離超過3000公里,可洄游到金沙江雷波以上江段;在海洋洄游距離超過2000公里,可到達朝鮮東部海域)、棲息生境復雜(淡水和海洋中各種類型的生存環境),亟需持續開展增殖放流來補充野外種群,防止野外種群滅絕。
與哺乳動物高成活率不同,鱘魚主要依靠高繁殖率的“廣種薄收”策略維持物種生存繁衍,因此,需要長期大規模增殖放流才能恢復野外種群。中華鱘野生個體平均懷卵量是64.5萬粒,大約每30萬粒卵孵化后,經歷18年成長,僅有1尾雌性成熟個體能存活并回到長江產卵繁殖。據此測算,目前每年100萬尾的放流數量,僅相當于3尾野生中華鱘的產卵量(中華鱘卵的受精和孵卵率約為50%)。因此,中華鱘保護仍需堅持“保種—擴繁—多放—建群”技術路線,通過約18年持續開展放流,每年放流數量逐步增加至500萬尾,確保野外資源恢復至本世紀初的200—300尾,實現野外種群穩定可持續。
國外鱘魚資源恢復實踐充分證明,通過持續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能夠恢復瀕危鱘魚野外種群。前蘇聯自1954年起,建立22座鱘鰉魚人工繁殖放流站,1955—1985年間每年放流2100萬尾俄羅斯鱘,自1986年開始,每年放流數量增加至3000萬—4000萬尾,目前俄羅斯鱘自然種群基本可以實現自我維持。